或許你有過這樣的體會:
一旦喜歡上某個人,你會變身福爾摩斯,忍不住想查他的好友清單和聊天記錄,不放過一絲曖昧的痕跡;
戀人在外應酬,沒有及時回你電話。心裡產生很多的猜疑, 奪命連環call和訊息轟炸輪番上陣,把對方也折騰得很緊張;
要對象完全聽從你的安排,如果他不配合,就會軟硬兼施,想盡一切辦法逼迫他就範。
可能剛開始戀人能忍受被支配狀態,讓我們體會到十足的權力感。
但長期缺乏自主權,另一半也會滋生不滿,最終將親密關係變成一場“冰與火”權力的較量。
當控制欲摧毀了愛情,發熱的頭腦才慢慢冷靜:“為什麼我不能放手,給他多些自由?”
曾克制理性的你,為何在感情中變得偏執?
我真的值得被愛嗎?
控制欲增強,是因為愛情讓我們暴露軟肋。
不相信戀人會喜歡這個卑微的自己,需要用對方的包容和服從來確認自己值得被愛。
或許在外人眼中,我們強大而冷靜,能夠井井有條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情況。
但只有我們自己清楚,其實內心深處一直藏著一個自卑,不起眼的小孩。
正因為感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別人口中的稱讚,才會拼命地推動自己認真生活,用外界肯定來緩解心裡的自我懷疑。
但在親密關係中,苦心經營的形象支撐不住。
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戀人對我們的瞭解越來越深入。那張完美的假面被揭開,他開始看到隱藏在偽裝之下,那個惶恐不安的小孩。
如果真實的自我從來沒有被愛被肯定,我們又如何能說服自己,他會是個例外,會喜歡上這個平庸不堪的自己呢?
所以強烈的自我懷疑也投射到戀人身上,變成了對戀人的猜忌:“你也不會喜歡上這個沒用的我。你瞭解我之後,也會像別人一樣嫌棄地離開”,對另一半充滿了敵意和不信任。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相信別人眼中自己是美好的,需要用“愛我,就讓我控制你”的方法和戀人相處,在另一半的犧牲和隱忍中確認自己的價值。
雖然結果往往是對方忍無可忍奮起反抗,我們在失敗的親密關係中變得更加自卑和不確定。
我想要萬無一失的安全感
想要控制另一半,是因為我們無法消除內心的不安,只好把目光投向外界,通過監控感情中的風吹草動來獲得安全感。
有這樣一個故事:為了走山路不被石頭紮腳,國王下令殺牛取皮鋪路,緩解自己行走的痛苦。
這時大臣建議:“國王啊,與其鋪路,用牛皮包住您的雙腳不是更好?”
或許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就是那個國王。想戀人給我們很多很多承諾,確保感情萬無一失,我們不會有被拋棄的風險。
在強烈的焦慮下,我們似乎覺得,安全感的獲得只有一條路:讓戀人完全順從自己的想法,把親密關係中所有的細節都掌控在自己手上。
就像用牛皮把石子路覆蓋住,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可能的風險傷害到了。雖然焦慮和不安的根源,是我們在感情中變得非常脆弱,戀人的一點不耐和冷漠都會帶來巨大的傷害。
我們似乎忘記了,除拼命刺探另一半的私密空間,還可以通過壯大自己的方式來緩解不安。
用自給自足,而不是控制戀人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就像雙腳有了牛皮的包裹,不再需要覆蓋所有的石頭來保護自己。
我想體驗極致的親密
在愛情中變成控制狂,也是為完全佔有另一半。
像是把對方揉進自己的身體裡,體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致的親密,彌補早年親子關係中控制感的缺失。
每個人都渴望無微不至關懷,自己的需要被悉心妥帖地照顧,有求必應。
如果在原生家庭裡,我們得到過這種愛的滋養,那就會潛移默化地相信:“我是好孩子,我的需要會被滿足的。”
所以安全型依戀慢慢建立起來,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放心地去探索世界。因為不用回頭就知道,有一個人會在身後不遠處陪伴我們。
可惜的是,很多媽媽無法給孩子這樣的體驗。
她們或許被生活和情感的重擔壓垮,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好好照顧小孩;或許不曾被溫柔對待過,所以只會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來應付孩子。
只被要求聽話和服從,沒有得到過情感和控制感滿足的孩子,內心會有深深的遺憾。他們會擔心地想:“如果我很痛苦,或者變得很差勁,會有人來愛我照顧我嗎?”
他們不能相信別人,也無法相信自己。
為了對親密關係有更多的掌控感,讓自己能夠放心地去愛和依賴,他們想要完全地控制戀人,貪婪地索取另一半的愛和關心,讓自己成為對方生活和注意力的中心。
在控制感的滿足中,我們會重新體驗親密、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形象,逐漸彌補早年缺失造成的巨大創傷。
所以控制欲增強,也是把對父母的期待轉移到戀人身上,滿足自己一直被壓抑的需要。
走出摧毀性的“控制欲”
(1)找到自我認同的方法,不要控制戀人來提升價值感。
很多時候,控制感來源於我們對自身的不接納。
正是因為覺得真正的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才會擔心戀人在看到我們真正的一面後會離開。
才需要通過對方的服從和妥協來確認“我會被接納”,從而獲得安全感。
其實除了向另一半索要愛的證明,我們還可以發揮主動性,自己去尋找認同感的滿足。
比如回憶生活中積極的“例外”。
找到曾經被無條件包容的例子,說服自己相信,有人不會因為看到我們的黑暗面而嫌棄離開;
開展一項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健身,繪畫,旅行,在自我提升中找到信心和價值感;
或者主動給朋友或戀人發“訊息調查表”。
詢問他們瞭解真實的我們後什麼感受,在他人回饋中調整對自己的看法。
或許自認為很糟糕的我們,在另一半眼裡卻是正常,甚至是可愛的。當我們感受到來自戀人的接納和肯定,自我懷疑會釋然很多,也就不會控制對方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2) 學習溝通和衝突解決技巧,提升親密關係的品質。
變成控制狂,有時候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處於缺乏防護,無比脆弱的狀態,感情中的一點風吹雨打都可能帶給我們巨大的傷害。
所以想要完全控制另一半,警惕任何風險就非常容易理解。
但這種控制環境的方法有很多弊端。
我們無法保證愛情的小船不會說翻就翻,另一半心甘情願地被支配主導。
或許一個更好的方式,是把對戀人的強求變成自我修煉。
我們可以學習控制自身情緒,心平氣和地與戀人交流,讓對方更願意理解並滿足我們的需求;
出現矛盾時避免一味地埋怨對方,用攻擊、命令戀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委屈,把親密關係變成一次次的互相傷害;
學會增加生活的情趣,比如佈置燭光晚餐,安排共同的旅行,分享喜歡的書或電影,提高兩人相處的品質。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不斷成長,學會如何應對危機,通過積極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愛的需要,也就不會再使用控制感這個殺傷力極大的策略了。
建立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強烈的控制欲,也是因為我們仍然停留在幼年階段,好像不獲得照顧者的愛和關注,就沒法樹立起信心,好好生活。
當我們心裡仍然住著一個弱小,需要照顧的孩子,就會強烈地依賴另一半,牢牢控制住對方不許他離開。
如果我們是因為要彌補早年的缺失而控制對方,可以告訴自己說:“我已經長大了,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我雖然需要他,但也可獨立生活。”
當我們從巨嬰模式切換到獨立的成年人模式,就能夠降低對戀人的依賴,放下過度的控制感。
同時,我們也可以給這段親密關係做個評估:“從我們相處的情況看,另一半對我是愛和包容,還是像從前那些人一樣忽視和傷害我?”
當發現不安是過去其他關係中感受的遷移,並不是戀人造成的,那我們內心的焦慮會極大地降低,也能慢慢建立起良性的親密關係模式。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