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流傳極廣的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據說是出自十八世紀義大利作家賈科莫•卡薩諾瓦的自傳《我的一生》,因其是當時享譽歐洲的“大情聖”、“追尋女色的風流才子”,所以其本意應是婚姻對他來說就是枷鎖,一旦結了婚,他就不能再肆無忌憚的縱情獵豔,所以對他來說才是“愛情的墳墓”。
而如今這句話已經被解讀為:婚姻會讓原本熾烈的愛情之火漸漸歸於沉寂,最終將愛情埋葬在平淡枯燥的婚姻生活之中。
這句話之所以廣為流傳,就是因為有太多人認同這個觀點,尤其是經歷過婚姻生活的人,好像都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印證了這句話,因此深以為然。
對於這句話的注解詮釋,也越來越多,經常充斥我們的視聽:
“愛情最後總會歸於平淡的。”
“老夫老妻就只剩下親情,沒有愛情了。”
“結婚久了,夫妻關係就像左手和右手,既不分彼此,又毫無感覺。”
“再美的愛情也會在共同生活的時間裡消磨殆盡。”
……
身邊的朋友也常常會吐槽:
“結婚久了,就再也找不回往日的激情了。”
“我們兩口子一天都說不上幾句話,各忙各的,搭夥過日子而已。”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愛你’三個字就再也說不出口了。”
“孩子都那麼大了,還談什麼情呀愛呀?”……
愛情真的終歸會在婚姻裡慢慢變淡嗎?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這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結論,愛情和親情、友情一樣,是一種超越時間空間,貫穿人一生的情感狀態。誠然,有的愛情會隨著戀人的分手,在時間的消磨下漸漸淡化,但卻不會徹底消失。
即便有的人被伴侶傷透了心,感覺再也不會愛對方了,其實也不過是在愛中生出了恨,愛意逐漸淡化,恨意佔據上風。但只要曾經相愛的回憶還在,愛的情感就不會完全消逝。
愛情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不同的狀態,正如初戀時甜美如蜜,熱戀時濃烈似火,當兩個人步入婚姻殿堂,愛情也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呈現一種新的狀態。由夢幻轉入真實,由激情歸向平淡。
愛情之所以一直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就是因為初期的愛情帶給人太多美妙的幻想和甜蜜的感覺,兩個人呈現給對方都是完美的一面,交往互動的內容也都是以滿足對方、共用快樂為主。
而一旦兩人開始同居或者結婚,就要將自己全方位無遮掩的展露給對方,自身的不足、缺點也開始逐一顯現,如果反差太大,則容易讓對方心生不滿,愛意降溫。
進入婚姻關係後,兩個人生活的主題不再是風花雪月、你儂我儂,更多的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柴米油鹽、老人孩子、經濟收入、事業健康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因兩人的結合而帶來加倍的壓力。
只憑愛情似乎解決不了這些現實問題,而曾經彼此的承諾、期許和要求又在無形中增加了更多壓力;朝夕相對也讓最初的新鮮感開始減退,女人不再時時保持光鮮亮麗,男人也不再介意身材走樣。
兩個人熱戀階段遊玩約會時的輕鬆默契變得越來越少,相反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各執己見的分歧開始越來越多,爭執、吵架似乎也變成了婚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凡此種種,似乎都印證了愛情真的終歸會在婚姻裡慢慢變淡,這似乎也正是大多數普通人千篇一律的人生軌跡,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必然的人生規律,也不是不可打破的魔咒,只是人們身在局中,被種種現實因素擾亂了心緒,搞錯了婚姻生活的重點。
如果將愛情比喻成植物,初戀時就是播種發芽,熱戀時就是花朵盛開,這一切發生在春季,和風細雨、暖陽輕照,自然是順風順水,令人心曠神怡的;
而步入婚姻殿堂,就像是春夏交替之際,花期猶在,枝幹茁壯成長,鬱鬱蔥蔥;
婚後的生活開始如炎炎夏日,熱度不減,欣欣向榮;
到後來便開始經歷風雨,承受酷日煎熬;
再到後來,秋風蕭瑟,落葉離枝,開始體會疏離的苦澀;
直至冬寒料峭,心灰意冷,愛意似被雪藏。
若順其自然,不去精心打理,婚姻裡的愛情便會如上所形容的,歸向平淡,再難燃起激情。就像是慵懶的農夫,若不辛勤耕耘,悉心栽種,再好的莊稼最後也會變作荒蕪。
但若勤於照料,用心呵護,便會在秋天收穫豐盛的果實,即便是冬天,也會在嚴寒中相擁取暖,儲存能量,休養生息,待到春天再播下希望的種子,一起澆灌打理,看著它生根發芽,讓彼此的愛意再度生機盎然,周而復始,迴圈不止。
所以說,愛情的狀態不是恒久不變的,不同的階段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只要細心呵護,適時調整,無論春夏秋冬,總能體會不同的喜悅與樂趣,耕耘、播種、發芽、開花、收穫果實、儲存休養。
婚姻其實是愛情的沃土,在辛勤的照顧下,總是能不斷地煥發生機。
現實裡,真正的愛情,不只是彼此傾慕、相互依偎,也不應只是奉獻和索取,更重要的是接納和認可,坦誠和包容,彼此欣賞,緊密聯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戀需求,可是不同的依戀類型,表現出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可以維持緊密的情感聯結,能夠安心地依賴別人或被別人依賴;
回避型的依戀關係,則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對方,不能表達自己的依戀需求,給自己包上厚厚的殼,面對爭吵時的反應經常是沉默或逃離,想要與對方保持距離;
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經常擔心對方不愛自己,懷疑對方變心或自己失去了吸引力,既想與伴侶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又要通過指責的方式對伴侶表達不滿;擔心被拋棄,又習慣以極端的方式去脅迫伴侶。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依戀需求得不到滿足,又找不到有效的溝通方式,一次次重複的陷入消極負面的互動模式,導致兩個人的情感斷開聯結。大多數夫妻間的爭吵其實都是對情感失去聯結所發出的抗議。
那些憤怒、指責和要求,其實都是對伴侶的呼喚,只為了攪動對方的心,引起他們在情感上的回應,重新建立起雙方的安全聯結。
如果伴侶間缺乏積極的回應,有需求的一方就會覺得淒涼無助,於是憤怒、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就會排山倒海一樣到來,其中恐懼感尤為強烈。這種恐懼感通常會導致兩種反應:
為了從伴侶身上得到撫慰和愛的保證而變得黏人又予取予求;
為了獲得平靜並保護自己而變得退縮和冷淡。
不管如何反應,背後都是沒能直接表達的依戀需求:
“請關注我,請陪伴我,我需要你!”
“我沒有能力,我害怕令你失望,我需要你的認可而不是指責,我要遠離危險!”
因為對彼此的感情缺乏信心與安全感,就會用憤怒和挫折的語氣向對方索取、要求,以獲得情感的重新聯結,可這樣的方式所得到的回應通常不是擁抱撫慰,而是婚姻中的權力鬥爭,結果請求變成了強求。
當伴侶長期深陷這種痛苦之中,越來越習慣使用這些方式的時候,就會形成消極互動迴圈,雙方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最終導致漸行漸遠,愛情也就越來越淡了。
要想擺脫這種困境,就要學會識別情感依戀發出警報的關鍵時刻。
第一個關鍵時刻:當自己突然感覺很脆弱、對周遭的事物沒有把握時,例如開始產生無力感、沮喪感的時候;
第二個關鍵時刻:當察覺到與伴侶間的情感聯結出現負面的變化時,例如兩個人開始頻繁爭吵、交流與溝通越來越少的時候;
第三個關鍵時刻:當意識到彼此的關係存在威脅與危機時,例如夫妻開始分房睡的時候。
事實上,每個人對這些關鍵時刻都是敏感的,只是男人和女人的反應方式不同。面臨感情失去聯結的危機時,男人提及的通常是自己遭到拒絕和否定所帶來的無能感和挫敗感;而女人訴說的往往是被拋棄和被忽略的感覺以及失落感。
要想長久維繫情感的聯結和親密的關係,需要秉承情感回應的三個要素:
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願意努力瞭解自己的內在情緒而不被這些情緒所左右,這樣才能走出情感失聯的狀態並聽見伴侶發出的依戀信號;
回應度(Responsiveness):及時接收伴侶所傳遞的情緒信號,積極回應伴侶的依戀需求,明確表達安慰和關心;
投入關注(Engaged):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的將關注投入到伴侶身上,珍惜對方並給予更多的陪伴。
婚姻中的伴侶就像是兩個人站在同一條鋼絲繩上,努力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當疑懼的風刮起,如果一個人驚慌失措地抓住另一個人,或者其中一個人轉身想要逃走,鋼絲繩就會搖晃得更厲害,兩個人就更容易失去平衡。
若是不想從鋼絲繩上掉下來,就必須配合對方的行動,回應彼此的情緒感受。當兩個人建立起聯結,就找到了平衡,婚姻中的愛情也就會處於穩定牢固的狀態,不僅不會慢慢變淡,反而會歷久彌新。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