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還是單身,一定會被親友長輩們經常詢問:
有女(男)朋友了嗎?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生孩子?
假如遇到這些問題,你就敗下陣來,那麼下一句就會變成:“我這裡有個不錯的小姑娘/小夥子,介紹給你認識一下?”
聽到這,你可能就已經煩了。隨手抓幾個年輕人,就能開一場相親吐槽大會:遇到奇葩,無話可說,沒有感覺,結婚又不是交易……
於是,家人介紹的相親對象,你遲遲不肯去見;公司學校的相親聯誼,你不願去參加;各種婚戀平台,你也嗤之以鼻。
但在今天這個甜蜜的日子裡,假如你有一點點羡慕別人家的愛情,其實不妨嘗試一下相親。
浪漫的愛很美好、但遇到也很難
你一定看到過相親讓人討厭的那一面。
不少人在自己的部落格或Facebook等分享說相親真的太難了,訴說各自的血淚之談。還有許多人洋洋灑灑地寫小作文,回答“相親數次都沒成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相親從來沒被看上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加了賴、互道你好後陷入沉默,也有人見了一面,但彼此沒話找話,最終仍以沉默作結。明明已經付出了時間和期待,卻還是沒法立即找到對的人,既然如此,何必浪費精力去相親呢?
確實,一次相親就成功,有時比中樂透還難。但從統計學意義上看,人生的真相更殘酷:我們遇到一個各方面都契合又彼此喜歡的人,本來就很難。
英國曼徹斯頓大學的一位經濟學教授曾計算過自己找到女朋友的幾率。
他對女朋友的要求是:居住在倫敦的英國女性、年齡在24至34歲之間、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對他有吸引力。通過計算,共10510人符合條件。似乎不算太糟。
再補充幾條限定:單身,認為他也有吸引力,並且倆人能夠融洽相處。一番計算後,最終只有26名女性可能成為他的Ms Right,也就是1/285000的難度係數。
茫茫人海,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更殘忍的是,你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相識。
你每天上班、下班、趕地鐵,兩點一線,周而復始。但除非有人牽線搭橋,否則即使每個深夜在捷運站擦肩而過,你們也沒機會相識相熟,更別說相戀了;合適的人少,圈子又小,找不到對象才是常態。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水,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正是單身青年們最真實的寫照。
相比之下,相親至少拓寬了社交圈,增加了可能性。
悉尼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某婚戀網站90000多名使用者的140萬條訊息,並計算你的“感興趣”得到對方積極回應的概率。結果發現,在沒有推薦的情況下,成功率為17.3%;而如果採取互惠性推薦系統,成功率可以高達42.2%。
所謂“互惠性推薦系統”,即根據彼此提出的要求雙向推薦,比如身高、職業、興趣等等。除了婚戀網站,家人、朋友介紹相親對象時,也經常會以“互惠性”為前提。
世界那麼大,誰知道你的意中人正在哪個犄角旮旯。不管怎麼說,比起白白等待,相親的成功率到底還是更高一點。
相親,更可能遇到條件匹配的人
但所謂的“互惠性”,或者說“明碼標價”,也正是相親另一個廣遭詬病的地方。
婚姻好像成了人生的KPI,相親則是完成KPI的工具。左手掛出基本訊息,用可量化的資料呈現個人優秀。右手出示擇偶要求,同樣是清晰的指標,符合條件打個勾,不符合條件直接淘汰。左右兩手互壘砝碼,趨於平衡就入選下一輪。
許多人對此滿懷鄙夷:結婚又不是做交易,怎麼能挑來揀去。
但採用條件匹配模式,不等於條件獨大,它只是相親時的一個初篩標準。在這之後,你仍然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而且,相親以條件來初篩,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量研究表明,婚姻匹配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就以相親方式來找到伴侶完成婚姻大事最多的大陸來說,有研究者基於大陸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6)資料,分析了覆蓋全大陸28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匹配訊息,包括教育、職業、家庭背景等。
結果發現,同類婚是大陸的主要婚姻模式,即能修成正果的兩個人,絕大多數是條件匹配的。只不過,不同時代看中不同條件。以前,家庭背景是衡量雙方匹配程度的最重要指標;如今,教育、職業等個人特質在匹配度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現實世界裡,不是每個灰姑娘都有水晶鞋,也不是每個袁湘琴都能追到江直樹。大多數在一起的,還是段位相近的人。
而段位匹配的婚姻,往往也更加穩定。
相比同為大學畢業的夫妻,碩士丈夫與大專妻子的離婚風險更高。同樣地,“農村-城市”的夫妻也要比“農村-農村”、“城市-城市”的更可能分道揚鑣。
雖然聽上去很現實,但事實證明,教育程度、年齡、戶籍、家庭背景等的匹配程度,確實會影響婚姻的穩定性。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大陸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調查資料,夫妻間在生活、家庭及事業等方面的觀念差異,與婚姻匹配度有關。匹配度高的夫妻,往往價值觀念差距越小。
買衣服看牌子還是求品質,吃飯叫外賣還是親自煮,週末宅在家還是出門玩……日常生活裡的雞零狗碎升級為一場場爭執,更別說在養育孩子、投資理財等大事上爆發的衝突了。
相反,你隨手轉發的學科黑話段子,只有他get到了笑點;刷屏朋友圈的熱點新聞,你們看法相近,聊得不亦樂乎……有這麼多共同點,相處起來怎麼會不開心?
說到底,相親中的條件匹配也沒你想得那麼不堪,反而是和普遍的婚戀模式不謀而和。它只是做了一點點初篩的工作,幫你更高效地選出可能合適的人。
假如你把結婚當作一道要解的題,相親給你提供的是解題方法,因為它更知道"普遍的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如果結婚對你來說本來就不是個問題,那你不願試試相親,倒也無所謂。
相親,不耽誤你找到真愛
當然,甩出一堆資料後,仍然有人對相親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相親就是奔著結婚去的,和愛情沒有關係。
在多數人心目中,浪漫、純粹、玄妙,這才是愛情的本來面目。有研究收集了166種文化中的人種學權威著作、民間傳說、民族志等資料,通過分析其中的內容、情節,發現88.5%的文化都對愛情抱有浪漫想像。
浪漫愛情,往往意味著不顧世俗觀念,激情、快樂又頭暈目眩。民間傳說中就有不少代表,《梁祝》衝破了階級的壁壘,《天仙配》跨越了種族的障礙,《白蛇傳》甚至打破了物種的界限。
而相親理性、平靜,真有愛情存在其中嗎?
但是,愛情並非只有浪漫一張面孔,相親也不意味著告別愛情。
非洲民族志中,一位女性如此描述與情人的關係:“心裡仿佛著了火,但一段時間後,火熄滅了。”而她對丈夫的描述則是:“富裕、溫暖、安全”。
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對愛情的分類:激情之愛與相伴之愛。前者強烈、興奮,卻轉瞬即逝,後者則要平和得多。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想到的往往是手捧玫瑰花的驚喜,卻忽略了下班後一盤炒西蘭花帶給自己的溫熱。
愛情的表現形式不一定是轟轟烈烈,還有可能是溫情脈脈
相親或許沒有天雷勾地火的轟動,但不代表沒有細水長流的溫情。僅僅因為不夠浪漫就把相親一棒子打死,你可能也扼殺了別種愛的萌芽。
更重要的是,相親只是一種相識方式,當我們以各種理由排斥相親時,卻忘了親密關係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心理學家哥特曼研究了幾十年的婚姻關係。他發現,決定婚姻品質的關鍵是夫妻雙方的互動。能積極回應對方的夫妻,離婚風險也較低。而蔑視、厭惡和不回應等消極態度,會讓婚姻產生越來越多的裂痕。相比冷戰,床頭吵架床尾和的夫妻關係更好。
康奈爾大學的醫學教授卡爾走訪了大約700個老年人,根據幾百小時的採訪和幾千頁的筆記,提煉出親密關係中的關鍵:學會溝通和處理紛爭、應對壓力、維繫愛情。
比如,71歲的Clifton就建議:經常和你的伴侶閒言碎語。“社區裡的花開了”、“這家外賣超好吃”,愛就藏在忍不住分享的廢話裡。
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好的親密關係需要雙方的用心經營,一眼動心到白首,那只是動人的童話故事。至於如何相識,其實沒那麼重要,因為在這之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很多時候,我們失望、逃避、排斥,是因為相親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期待。但摘下有色眼鏡,相親不過是一種管道,多一些相識的機會。
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法認識對方——相親還是偶遇、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在一段關係中,開始的方式都不會註定結局。反倒是有了一個開始,才可能有接下來的美好故事。
今天還在單身的你,其實缺的,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機會。所以,年輕人,我強烈推薦你去相親!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