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一直孤單。
如果到了適婚的年齡,且尚未有合意的伴侶,相親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父母安排、親戚介紹、同事牽線、朋友搭橋,相親幾大重要管道已備好。
又或者網路一線牽,珍惜這段緣,各類社交軟體為婚戀交友開疆拓土,最終都還得看奔現見面。
在賴或Facebook上溝通,還能用表情包緩解尷尬,而面對面交流時,常常金星撞上火星,話不投機半句多,不如奉行沉默是金。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在相親時避免尬聊呢?
禮貌原則和讚譽原則
英國語言學家Leech提出了談話時需要注意“禮貌原則”和“讚譽準則”:儘量少貶低他人,儘量多讚譽他人。這兩條人際交往的法則在相親場合也同樣適用。
防尬聊妙招一:注重禮貌,站在對方角度考慮
你我本無緣分,全靠父母之命死撐。相親的尷尬,更多是出於本人意願不足,被強行拉郎配。但換位思考,對方可能也是被強人所難的同病相憐者。
但凡沒人拿刀子逼著你去相親,起碼說明本人還是有一定的相親意願。那麼基本的禮貌肯定要有。就像你永遠不會輕易放客戶鴿子一樣,預約好對方的時間後,儘量準時出現不遲到,至少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在商量吃什麼時,需要問清對方的忌口和口味偏好,如果不吃辣,川菜館和辣味火鍋就劃掉吧;如果海鮮過敏,蝦也不要再點啦。
在開始吃飯後,低頭看手機前要跟對方說聲抱歉;注意互動和交流,經常保持眼神接觸也是一種重視;如果對方拋的梗自己沒有那麼感興趣,那歡迎再拋一個新的梗出來,讓話題繼續下去,如果實在無話可說,好歹把話題拉回到今天菜式的評價上。
《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相親現場可以說是當代年輕人相親之痛的真實寫照了。在父親的勸說和節目組的雙重安排下,她踏上了相親之路。
很不幸,相親對象和她一樣缺乏此類經驗,兩人都是第一次相親,沒話找話的尬聊已成必然。
好不容易發現兩人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男方叫了一聲“師姐”,焦俊豔只能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接下來一度沉默,氣氛僵持到可以令人腳趾摳地。哪怕有彈幕花字護體,也無法消除畫面仿佛靜止的凝固感。
每個人都有一些在意的點:比如年齡、身高、薪酬、體型,如果剛認識,這些雷區儘量不要當面觸碰,而是從介紹人處瞭解一些基礎訊息,禮貌也意味著不會貿然提出引人不適的問題。
防尬聊妙招二:找准細節,適度誇獎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總是更容易對喜歡自己的人更有好感。誇獎不是胡亂吹捧,也不需商業互吹,而是應該巧妙地找到與對方相關聯的點,適度進行真誠讚美。
比如這頓飯吃的東西還不錯,那就可以誇獎對方很會點菜,如果餐廳也是對方提供的選項,那可以一併讚美選餐廳的好品味。隨手可複用的案例如下:
你:這家雲南菜的味道也太正了吧!跟我在雲南吃過的簡直一模一樣!(先籠統讚美,等待對方提供更多細節後補充)
他:哈哈,這是我雲南朋友推薦的餐館,據說用的食材都是從雲南空運過來的。
你:哇原來如此,怪不得這個麗江臘排骨吃起來這麼地道,一下就讓我想起了在雲南旅遊的日子。你好會點菜!朋友的推薦也很靠譜。(根據細節繼續補充誇讚)
他:哈哈謝謝,所以雲南的旅途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嗎?(下個話題自動開啟)
柔性調侃式溝通
資深媒體人Celeste Handlee在TED演講《營造更好交談的10條建議》中,為大家科普了如何把職業媒體人的訪談技巧用到生活中。比如,給對方更多的表達空間。
相親最令人無語的,大概就是查戶口式提問。老家在哪、什麼學校畢業、哪個公司工作……這一連串回答完,還以為是外交部發言人在答記者問。基礎訊息從介紹人處瞭解即可,或者前期線上溝通時做個大致溝通,千萬不要已經見面了,還讓對方來做連環填空題。
柔性的、調侃式溝通,起碼讓人不會迅速淪為話題終結者。
防尬聊妙招一:多問具體而開放的問題
不想讓對話尷尬地憑空結束,就要給對方充分發揮的餘地,比如多問開放式問題,但又切記淪為大而空的務虛探討。“人生的意義”這種問題還是等大家交流過基本三觀後再問吧,初始就是哲學命題,可不是大多數人樂意回答的喲。
比如,同樣是問興趣愛好,以下為兩種溝通方式:
他:你的愛好是什麼?
你:美食、旅遊。
大而空的問題,往往對應乾巴巴的回答,一來一往,仿佛進入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現場。如果切入一個細節,效果說不定好得多。
他:平時週末你都把時間花在做什麼事情上?
你:做做飯,跟朋友逛街,或者去短途旅行。
這個回答相對更真實可感得多,提問一方完全可以針對回答裡的細節,繼續追問“喜歡做什麼類型的菜”、“短途旅行一般去哪裡,有沒有推薦”等相關話題。
聊不動時,可以複習《紐約時報》的經典36問。據說兩兩互相問過這36個神奇問題的陌生人們,只花45分鐘,就能迅速對對方產生好感。問題包括“對你來說,怎樣才算是完美的一天?”、“有什麼事想做很久了?還沒去做的原因是?”、“和對方分享你人生中尷尬的時刻”等,這些問題能快速拉近雙方的親近感和信任感,也滿足了人類被人理解、傾聽和認可的需要。
防尬聊妙招二:既交流事實,又分享感受
《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形象描述了兩性思維在聊天中的差異:男性習慣通過事實,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女性希望獲得更多感情上的共鳴與理解。
相親的目的,是尋找潛在的人生伴侶,某種意義上,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對於基礎事實訊息的交流,反應的是客觀情況,但要深入瞭解一個人,ta的態度和價值觀,也隱藏在每一次話語表達裡。交流時,用同理心換位思考,與人共情,這些溝通中的軟素質,都反映了一個人是否懂得為他人著想。
如果對方樂於分享曾經喜悅或尷尬的經歷,請準備好合適的笑聲或善意的開解。通過表達感受,互相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不是成為冰冷的事實陳述機器。
隨手舉例如下:
他:今天下班比較晚,打工人可太不容易了。
你:社畜艱難,人同此心。年底已經忙到飛起,都沒心思計畫跨年怎麼過。
為什麼大多數相親會淪為尬聊?因為雙方都太知道這場溝通的目的性,難免會緊張。緊張就會讓人放不開手腳,拘謹只會導致表達的變形。事實提供了可供討論的基礎訊息,感受又讓每個個體變得生動鮮活,面對一個有溫度的人,怎麼聊都不會特別尷尬啦。
合作原則和一致原則
根據語用學家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 (Principles of Coorperation),對話的雙方在交流過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以完成交際任務。其中一條“量的準則 (The Maxim of Quantity)”規定,雙方所說的話,應滿足交際所需的信息量,既不多給訊息,也不少給訊息。
翻譯一下就是:坦誠相待,點到即止,互不尷尬。
防尬聊妙招一:保持同等的輸入和輸出頻率
如果問題過於密集,會給對方太強的攻擊性和壓迫感。畢竟大家來相親都是想輕鬆愉快聊聊天,而不是準備接受審問。提問的輸入和回答的輸出同樣重要。
問答穿插是個不錯的聊天方式。比如關於某個開放的話題,對方給予了回答後,先適度回應對方的回答,再可以適當分享自己的見解,讓雙方都有發揮的餘地。《愛在三部曲》裡,男女主一直保持著隨時流動延展話題的聊天方式,兩人都非常放鬆,在大量話嘮式的對白裡,極大加深了感情,適合各位聊天困難症選手好好學習。
話題永遠是具有延伸性的,抓住了這種流動的節奏,就能愉快保持同頻率的輸入提問和輸出回答。
還是以興趣愛好為例,比如對方回答“週末喜歡看電影”,那順勢提問最近看了什麼好電影,瞭解對方具體喜好後,如果自己對這個話題也感興趣,就可以開始了互相安利的過程;但如果對電影沒興趣,完全可以講講“公司年會抽獎送了電影卡用不完”的情況,話題延展到了公司福利制度;或者是“上次看電影遲到了40分鐘,全程只能在角落裡站著看完”,話題變成了“遲到出糗怎麼辦”。
約會時,保持適度的自我暴露,輸出一部分關於自己的訊息,更容易讓人感到親切友好哦。
相親不是獨角戲,滔滔不絕的單口相聲沒有人想聽,瘋狂追問的查戶口也讓人疲於應對。
當你在講述時,盡可能真誠和輕鬆;當你在傾聽時,請時不時向對方投去贊許的目光或點頭示意。買賣不成情誼在,哪怕相親的最後不能成為愛侶,也是認識了一位元有意思的新朋友。
防尬聊妙招二:儘量擴大共識,減少分歧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所說,相親只是交朋友的管道,對人保持好奇心、排除掉不合適的人、學會跟不同的人交朋友,都是重要的能力。
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裡,記錄了理工女依子和文藝男穀口被迫相親的現場。兩人起初對走入婚姻都興趣缺缺,講求邏輯與理性的依子,上來就直接表明自己“討厭理科女”這種標籤,對穀口感慨“你有健康的精子就太好了”。看劇一時爽,不過現實中這樣講話,十個相親對象估計會嚇跑九個吧?
但對話奇妙地推進下去,因為這倆人的底層邏輯是相似的。比如兩人都覺得自己是戀愛不適症候的患者,能勇敢坦陳自己的戀愛不適症狀:
對於婚姻的態度也非常相似,在女主拋出觀點後,男主立刻表示“有同感”,他也認為“結婚是為了互相過上有益的共同生活,而訂立的契約而已”。這種共識讓兩人倒是生出了惺惺相惜的感覺,找到同類的氣息,讓這樣被迫的相親反而沒有淪為徹底尬聊。
忘掉相親的目的,放下功利性地遇見真愛。保持輕鬆的心情跟一個陌生人開始一場愉快交流,希望所有人遇見的相親都是棋逢對手的你來我往,最後都能收穫甜甜的愛情。
文章留言